張 珍 謝貝貝
(臨沂市人民醫院婦科,山東臨沂 276003)
【摘要】
目的 觀察乳酸菌陰道膠囊對于陰道炎患者藥物治療后陰道正常菌群恢復的療效。
方法 對 2009 年 1 月~ 2010年 10 月在臨沂市人民醫院門診確診的 693 例陰道炎(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 192 例、滴蟲性陰道炎 167 例、細菌性陰道病153 例、萎縮性陰道炎 181 例)患者(年齡 21 ~ 52 歲)在使用藥物治療病原體轉陰后采用乳酸菌陰道膠囊進行 1 ~ 3 療程補充治療,并對治療后患者陰道分泌物乳酸桿菌進行計數、培養及半定量。
結果 乳酸菌陰道膠囊鞏固實驗組陰道炎婦女陰道乳酸桿菌檢出率(70.29%)及產H 2 O 2 桿菌比例(70.73%)明顯高于對照組( P < 0.05),實驗組陰道炎復發率較對照組復發率明顯降低,差異有顯著性( P < 0.01)。
結論 在藥物治療陰道炎后給予乳酸菌陰道膠囊鞏固治療,可有效提升陰道內乳酸桿菌含量及活性,恢復陰道正常菌群,減少陰道炎復發。
【關鍵詞】乳酸菌陰道膠囊; 陰道乳酸桿菌;陰道正常菌群
陰道乳酸桿菌是健康婦女陰道內的優勢菌,經過抗生素或抗真菌藥物陰道局部治療后的陰道炎患者,其乳酸桿菌含量明顯降低,陰道內正常菌群及微環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導致陰道炎反復發作及耐藥或出現繼發性其他病原菌感染。本研究通過比較乳酸菌陰道膠囊鞏固治療組、對照組陰道乳酸桿菌的含量,產H 2 O 2桿菌比例的變化,以及兩組陰道炎的復發率,觀察乳酸菌陰道膠囊對于恢復陰道正常菌群的作用,從而為陰道炎的微生態治療提供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 2009 年 1 月~ 2010 年 10 月在臨沂市人民醫院門診就診陰道炎患者 693 例,年齡 21 ~ 52 歲,其中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患者 192 例,滴蟲性陰道炎患者 167 例,細菌性陰道病患者 153 例,萎縮性陰道炎患者 181 例,在全身及局部用藥對癥治療后,復查病原體轉陰的患者。
1.1.1 入選標準
①初診以外陰瘙癢,陰道分泌物增多為主訴的患者,確診陰道炎,經陰道局部或全身用藥,臨床癥狀及體征好轉或消失,月經干凈或停藥后 3 ~ 5d 復查陰道分泌物病原菌陰性。②復查陰道分泌物高倍鏡檢提示陰道清潔度Ⅰ~Ⅱ,但乳酸桿菌< 1+ 或未檢出。③隨機分為實驗組 350 例和對照組 343 例,接受口頭知情同意。
1.1.2 排除標準
①陰道炎經治療臨床癥狀并未好轉或加重者;②復查感染病原體持續陽性者;③淋病奈瑟菌、衣原體及HPV 感染者;④有重要臟器疾??;⑤宮頸上皮內瘤變或宮頸癌患者。
1.1.3 治療方法及觀察指標
實驗組于月經干凈或停藥后3 ~ 5d 給予乳酸菌陰道膠囊(西安正浩生物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0980293),0.25g/枚,每次兩粒,每晚一次,清洗外陰后放置陰道深處,10d 為一療程,共 1 ~ 3 個療程,于療程結束后 3 ~ 5d 復查,并取陰道分泌物檢測乳酸桿菌。告知病人治療及觀察期間避免性生活及應用抗生素。對照組門診隨訪,作陰道分泌物乳酸桿菌檢測。隨訪觀察 6 個月,觀察陰道分泌物乳酸桿菌和陰道炎復發情況。
1.2 實驗方法
1.2.1 標本采集
窺器暴露宮頸以厭氧菌采集專用拭子于陰道上1/3側壁順時針旋轉取樣,插入拭子套中,送實驗室,接種于乳酸桿菌選擇性培養基(LBs) [1] 中,37℃ 10%CO 2
培養箱中培養48h,以乳酸桿菌在培養基生長的面積來進行半定量計算乳酸桿菌的量,再將選出的乳酸桿菌接種到H 2 O 2鑒定培養基(MRS瓊脂培養基中加入0.25mg/mL TMB和過氧化物酶0.01mg/mL,遇H 2 O 2后菌落呈藍色)。另以無菌棉拭子定量(0.1mL)取陰道上1/3側壁分泌物,以1mL生理鹽水稀釋涂片革蘭染色,于超高倍鏡下計數乳酸桿菌。
1.2.2 陰道乳酸桿菌的鑒定標準
革蘭染色陽性,無芽孢,細長彎曲或呈球桿狀、桿狀單個或雙鏈狀,無動力;微需氧,5%~10%CO 2 環境下或厭氧環境下生長,pH值5.6~6.2,觸酶陰性,細胞色素缺失,分解葡萄糖,終產物為乳酸。在超高倍鏡檢下計數1000倍鏡下每視野乳酸桿菌的數量,參照Nugent 陰道分泌物評分標準 [2] :0~<1個>30個/1000F為++++。正常人群陰道乳酸桿菌數量>++。
1.3 統計學方法
所得數據采用 SPSS10.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不同組間乳酸桿菌數量分布比較采用卡方檢驗。
2 結果
2.1 各組陰道乳酸桿菌檢出率與陽性菌株產H 2 O 2 乳桿菌的比例
實驗組 350 例乳酸桿菌培養陽性 246 例,檢出率 70.29%;對照組 343 例乳酸桿菌培養陽性 103 例,檢出率 30.03%;實驗組乳酸桿菌檢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檢出率有顯著差異(χ 2 =112.3, P < 0.005)。實驗組培養乳酸桿菌菌落占培養基面積 1/2 以上者為 183 例,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顯著性(χ 2 =52.86, P < 0.01)。實驗組培養乳酸桿菌菌落產 H 2 O 2陽性例數 174 例,陽性率為 70.73%,明顯高于對照組培養乳酸桿菌菌落產 H 2 O 2 陽性率 20.39%,兩組陽性率有顯著性差異(χ 2 =74.63, P < 0.01)。見表 1。
2.2 各組乳酸桿菌數量分布
實驗組超高倍鏡下乳酸桿菌計數> ++ 例數 278 例明顯高于對照組 25 例,兩者有顯著性差異(χ 2 =377.09, P < 0.05)。見表 2。
2.3 兩組各類陰道炎的復發率
比較隨訪觀察 6 個月,實驗組 350 例有 11 例陰道炎復發,其中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患者復發 6 例,細菌性陰道病患者復發 2 例,萎縮性陰道炎患者復發 3 例,總復發率為 3.14%。對照組有 83 例陰道炎復發,其中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患者復發 32 例,滴蟲性陰道炎患者復發 1 例,細菌性陰道病患者復發34 例,萎縮性陰道炎患者復發 16 例,總復發率為 24.19%。實驗組總的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χ 2 =65.50, P <0.01)。見表3。
3 討論
健康婦女陰道內存在著多種微生物菌落,它們之間或是共生或是拮抗,構成了相互制約、相互協調、動態的陰道微生態平衡,其中兼性厭氧乳酸桿菌作為陰道內正常菌群,在維持陰道微生態平衡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陰道乳酸桿菌具有抵抗內源性及外源性病原菌生長繁殖的作用[3].
機制包括:
①競爭粘附作用,乳酸桿菌可粘附于陰道壁,通過占位作用抑制病原菌的粘附和感染。
②產生乳酸降低陰道pH值,抑制多種病原菌的繁殖。
③分泌H 2 O 2 ,殺滅病原菌。
④產生抑制物如細菌素、細菌素樣物質、表面活性物質抑制革蘭氏陽性菌、革蘭氏陰性菌以及真菌。
⑤與病原菌競爭營養物質。
⑥免疫防御功能,對不良免疫反應有下調的作用。
研究發現,乳酸桿菌對多種抗菌藥物敏感,經陰道局部或全身應用抗生素的陰道炎患者,其陰道乳酸桿菌檢出率明顯降低[4] ,目前臨床上對于各種類型陰道炎癥(細菌性陰道病、滴蟲性陰道炎、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淋菌性陰道炎、泌尿系感染等)的治療主要采用抗菌藥物、抗真菌藥物等,由此引起陰道內乳酸桿菌數量下降、生理防御功能減退,導致陰道炎反復發作甚至耐藥以及繼發性混合性感染。
延華 - 乳酸菌陰道膠囊是有益菌乳酸菌的活菌制劑,其主要成分為活腸鏈球菌,在陰道內通過分解陰道上皮的糖原產生大量的乳酸、乙酸等有機酸,實現維持陰道處于低pH值的作用;其代謝產物 H 2 O 2 、細菌因子等具有殺、抑病原菌的作用;實現了提高陰道局部抵抗力和恢復微環境平衡及抑菌制菌的目的,起到了有效防止復發的效果。
有研究表明[5] 在陰道炎治療后給予乳酸菌陰道膠囊進行陰道局部微環境調整的鞏固治療,可以縮短治療周期,降低復發率。
通過對 693 例不同類型陰道炎治療后患者陰道內乳酸桿菌的分離培養及半定量,發現陰道炎患者經治療后,雖臨床癥狀消失,病原體檢查陰性,陰道清潔度好轉,但同時伴隨著陰道內乳酸桿菌比例的明顯下降,檢出率 30.03%。經過乳酸菌膠囊鞏固治療的實驗組乳酸桿菌檢出率為 70.29%,較對照組顯著提高。通過陰道桿菌數量分布的比較,我們發現實驗組陰道桿菌的數量分布于對照組明顯下降,乳酸桿菌數量< ++ 者53.94%,鞏固治療后陰道乳酸桿菌數量分布升高,> ++ 者占92%,接近正常水平。陰道內乳酸桿菌中以產 H 2 O 2 的乳酸菌為活性菌,我們通過篩選產 H 2 O 2 陽性菌落以確定乳酸桿菌活性比例,結果發現實驗組陽性率(70.73%)較對照組(20.39%)明顯升高,說明乳酸菌陰道膠囊在提升陰道乳酸菌數量的同時,其活性亦同時提高。隨訪過程中實驗組 350 例有 11 例陰道炎復發,復發率為 3.14%;對照組有 83 例陰道炎復發,復發率為 24.19%,實驗組陰道炎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者比較有統計學意義,表明在陰道炎治療后給予乳酸菌陰道膠囊鞏固治療,在預防復發方面的效果是肯定的。
該項觀察證實在臨床治療陰道炎后,給予微生態制劑 - 活菌制劑后續鞏固治療,有助于恢復陰道正常菌群,維持生態平衡,從而鞏固療效減少陰道炎復發。
【參考文獻】
[1] 鄭佳音,劉佳明,王忠勇,等 . 不同人群陰道乳桿菌分離比較的研究 [J]. 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08,20(6):580-581
[2] Nugent RP,Krohn MA,Hiller SL. Reliability of diagonosing bacterial vaginosisis improved by a standardized method of gram stain interpretation [J]. JclinMicrobiol,1991,29(2):297-301.
[3] 鄭晶晶,宋靜慧,等. 乳酸桿菌及陰道微生態制劑 [J]. 內蒙古醫學院學報2008,30(12):141-144.
[4] 肖冰冰,劉朝暉,廖秦平,等 . 影響女性陰道乳酸桿菌數量分布的相關因素分析 [J].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8,24(6):427-429.
[5] 楊毅,王友芳,郎景和,等 . 陰道乳酸桿菌活菌制劑對復發性外陰陰道念珠菌病鞏固治療的初步臨床探討[J]. 實用婦產科雜志,2007,23(12):749-750.